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

时间:2024-11-08 15:33:15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

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

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2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课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1、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 ……此处隐藏15013个字……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1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

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

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1、三种杠杆

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2、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镊子 钳子 钢笔写字 钓鱼杆 铡刀 指甲刀 起钉锤 天平

课堂作业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镊子 C、钳子 D、托盘天平 E、杆秤 F、瓶盖起子 G、钓鱼杆 H、道钉撬I、扫帚 、理发剪刀 、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

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

A 粗端重 B 细端重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g,放在距支点10c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求细绳的拉力、( g=10N/g)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